close







抗戰後期,十萬青年用在哪?




立即點擊


蔣委員長於民國33年(1944)10月11日,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吸引了大約12萬知識青年從軍但是抗戰(WWII亞洲戰區)於19459月停戰這樣這10萬青年應該沒有用到那到哪去了?我想是不是參加後來的國共內戰,打中國共產黨去了?如果有,是否在三大會戰(瀋遼.平津.徐蚌)中犧牲了?(這個不用回答沒關係)





1944年10月21日,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《知識青年從軍徵集辦法》等法規,規定知識青年(男性)年滿18歲至屆滿35歲者,受中等以上之教育或具有相當知識程度者,體格標準符合條件者,均得志願參加;數額暫定為十萬人.並成立全國知識青年志願從軍編練總監部.1945年1月1日,應徵入伍的青年遠征軍共12萬五千五百餘人,正式在各基地接受訓練,訓練期限為3個月。訓練科目由兵器到戰術,學科、術科及思想並重。據全國知識青年志願從軍編練總監部宣佈,至1945年4月底,實際受訓後入營者為8萬5千餘人,定名為「青年遠征軍」,共計九個師(第201~209師),分屬三個軍(第六、九、三十一軍)及傘兵總隊、女青年服務總隊等編制。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調入新1軍、新6軍、第5軍、輜重汽車第14團、第15團、憲兵教導第3、4、5團、傘兵總隊、譯員訓練班、無線電訓練班及派赴美國受訓的海空軍等單位,共計1萬8千7百7拾人。國家對青年軍施予的編組教育、正規教育,甚而日本投降後之特種教育,包括外語訓練、國際公法、國際禮俗,宣撫要領、現代科學常識…,對青年軍的精神、智能及國民能力之提昇,均有莫大助益。青年軍的教育訓練,亦造就廣大知識青年、有志之士的精神、思想、智能、體魄、專業智識、戰鬥技能等,具備一定水準之上的成效。後因一部分人補充遠征軍及出國接受駕駛、跳傘等特種訓練,撥給印緬遠征軍的青年軍總數在1萬餘人,在印度受訓結業後很快派到印緬前線擔任交通運輸、坦克車兵等技術兵種工作。青年軍先後參加了緬北大反攻、如密支那、八莫、南坎、臘戌諸戰役,對打通中印公路發揮了積極作用。到抗戰結束,在國內實有青年軍76507人。1945年八月十四日,日本戰敗,無條件投降,翌年六月三日,第一期青年軍奉令復員,由政府統籌安排就學、就業、回籍還鄉,同時,於重慶、貴陽、漢中及杭州四地,分設大學先修班;在重慶、貴陽、漢中、杭州及嘉與五地,分設青年中學,使從軍學生完成未竟學業;另在萬縣、瀘縣、漢中、杭州及嘉興五地,分設青年職業訓練班,給志願就業、轉業的青年軍,施以專業技能訓練,為建國工作培養基層幹部。另一部分復員青年軍,參加人民服務總隊,隨軍從事戰地政務工作。還有部分青年軍參加戡亂建國總隊,對抗通貨膨脹,執行政府挽救經濟危機的政策。此外,尚有更多青年軍,志願繼續留營,擔任部隊基幹,與再招訓的志願從軍青年兵,共同參與戡亂作戰任務。自民國三十五年以迄三十八年大陸撤守,我青年軍各師官兵袍澤、駐防東北、華北、華中、京、滬及東南沿海各地,曾先後參加東北四平街會戰、錦瀋戰役、洛陽浴血、平津戰役、淞滬保衛戰.陝西關中戰鬥、皖北大別山戰鬥、金門戰役(201師)、登步島戰役(208師)等激戰,雖然由於將士用命,勇殲敵軍,屢創輝煌戰果,惟在敵眾我寡情形下,與優勢敵軍,進行拼死血戰的青年軍,或因彈盡援絕,殉國於陣地,或不甘被俘受辱,自戕成仁,彼等英勇奮鬥,為國捐軀的壯烈精神,真可驚天地而泣鬼神。





1944年10月21日,蔣中正在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,舉起拳頭,激動地發出了令青年熱血沸騰的口號︰“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﹗”蔣中正鑒於中國駐印軍和援緬遠征軍中下級幹部和特種兵嚴重缺員,盟軍大量來華急需翻譯,決定發起10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。9月,蔣中正在國民參政會上號召知識青年從軍。10月又決定成立青年從軍指導委員會,指定何應欽、陳果夫、吳鐵城、張治中、白祟禧、康澤為常委,在蔣介石直接領導下,推展知識青年從軍工作。同時各省市和各大學也分別成立委員會,具體由各級三青團負責,中央由二青團組織處長康澤主持征集工作。參考資料http://alumni.ad.nthu.edu.tw/asp/publication/docs/146/%E7%9B%B8%E6%80%9D%E6%83%85%E8%A9%B1%5C%E9%BB%83%E6%B2%B3%E5%9C%A8%E5%92%86%E5%93%AE_%E6%B1%9F%E4%BB%81%E5%8F%B0.pdf參考資料:十萬青年十萬軍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61108000011KK00450

7CD9F7488BD5806D
arrow
arrow

    北海道大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